“堅持了多年,本店還是不得不和大家說再見了。”這是北京師范大學校園內(nèi)最后一家書店與讀者的“告別辭”。這家專營二手書“墨香書店”在北師大堅守9年,前不久場地被收回,不得已關門歇業(yè),數(shù)萬冊書籍打折甩賣,學生們紛紛前來淘書,也為書店的關門感到惋惜。
據(jù)悉,幾年前北師大曾有四五家實體書店,因網(wǎng)上書店的沖擊及受困于租金問題,經(jīng)營慘淡,紛紛倒閉!澳銜辍边算幸運,北師大后勤集團將一間近百平方米的地下室借給書店,不收任何費用,條件是作為后勤職工免費借閱圖書的閱覽室。然而好景不長,店主只能無奈地撤離。
前些年高校實體書店關門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nèi)書店“靜閑齋”因經(jīng)營虧損,入不敷出,撤店“逃離”。無獨有偶,位于北京大學物美地下超市的野草書店,因店面重新招標,失去立足之地。
筆者以前讀大學時,校園內(nèi)有四五家實體小書店,每家經(jīng)營特色不一,有的專售專業(yè)書籍;有的專賣文史文學類;有的賣政治經(jīng)濟類,學生選擇余地很大。這些小書店既賣書,也接納學生進去坐坐,看書、讀書,學校收取微薄房租,書店基本沒有經(jīng)營壓力。
斗轉(zhuǎn)星移,沒想到如今許多大學校園內(nèi)的實體書店成了“獨苗子”,甚至一個不剩。偌大的校園容不下一家獨立書店,未免讓人唏噓不已。
大學是教育殿堂,有眾多充滿求知欲的學生,是最好的閱讀推廣地。一所大學,有幾家實體書店存在,應該是最正常的標配、最美好的風景。校園書店堪稱是校園文化的標識與招牌,如果高校只算經(jīng)濟賬,導致實體書店難于在校園扎根,這是短視與淺薄。如果大學里的書店都消失殆盡,那該是一種怎樣的文化荒涼?
解決實體書店生存難,高校應當伸出援手。為扶持鹿鳴書店,復旦大學實行“共擔風險”的優(yōu)惠政策,租金按月收取,若書店當月沒有盈利,房租分文不收。學校減免房租等于為書店減負、降成本,最終獲利的是大學生。
大學之大不僅在于大師,還在于思想之大、精神之大、文化之大、胸襟之大,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校園實體書店的存在,不僅使得學生能接觸諸多課外讀物,培養(yǎng)閱讀習慣,而且給大學帶來文化氣息和色彩。高校應該有容納一家書店的肚量,讓書店在校園里生根、成長、壯大。(尹衛(wèi)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