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石砌古橋固如初 一河兩岸詩意濃
被稱為“五眼橋”的通福橋。
匯津橋位于海珠區(qū)馬涌直街,橋東側保留有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記。
位于曉港公園東門附近的云桂橋,原名小港橋。
沙面西橋原名為“英格蘭橋”,是廣州最年輕的古橋。
翻開清代的廣州地圖,既有煙波千頃的珠江,又有群巒疊翠的白云山、越秀山,溪水自白云山而下,與河涌溪流相匯,滋潤著城墻內(nèi)、市中心的千溝萬渠。溪流之上,河涌之畔,橋梁林立,從橋東到橋西,從河南到河北,順橋而上,拾階而下,構成了一河兩岸居民的日常。橋,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目前,廣州古籍中有記載的古橋,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62座,歲月流轉,古跡難尋,不少古橋已在歲月中煙消云散。如今在鬧市中、在偏遠的村落里,個別的古橋仍然存在,成為一道風景線。
史海鉤沉:
東濠、西濠、玉帶濠環(huán)繞城墻
廣州古籍中有記載的古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62座。翻閱清代時期的廣州地圖,從制高點鎮(zhèn)海樓俯瞰古城,城墻內(nèi)河道縱橫,穿行于街巷之間,城墻外護城河寬闊,東濠、西濠、玉帶濠環(huán)繞城墻。
豐富的水資源帶給了廣州源遠流長的水文化記憶。漂泊出海的大船從避風港出發(fā)迎風起帆,見證著商貿(mào)往來;一葉葉扁舟是河南、河北居民的出行工具。城墻內(nèi)外,大大小小林立的橋,則是互通兩岸的重要棧道。
那些身世悠久的老橋,如云桂橋、匯津橋、毓靈橋、越秀橋,埋藏下無數(shù)個才子佳人相遇的故事;那些數(shù)不勝數(shù)、無名可溯的小橋,更是許多老廣州人童年家記憶。
關于古橋的歷史記錄并不多。《廣州文物志》記載的古橋有六座,分別是明代的通福橋、清代的流花橋、毓靈橋、匯津橋、云桂橋以及民國時期的海珠橋!稄V州市文物普查匯編》總覽卷在傳統(tǒng)建筑之橋梁卷收錄了48個條目,包括了具體的橋和橋梁群記錄。然而,即使被記錄在冊,部分古橋已成殘垣斷壁,難以尋蹤,或是重建改造,不復舊貌。
據(jù)廣州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陳鴻鈞介紹,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橋數(shù)量并不多。最新出版的《廣州市文物普查增編》對原有的《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進行了文物考古的補充,其中,增加了此前比較少涉及的區(qū)域(如增城村居)的古橋記載。
古橋尋蹤
匯津橋:
小橋流水人家風采依然
海珠區(qū)的馬涌直街有一座神秘的“橋神”碑,這里是匯津橋的所在地。沿著馬涌直街往河涌方向走到盡頭,一路詢問街坊,匯津橋所在之處鮮有人知。直到遇見一位年紀稍大的中年女子,才明確指出匯津橋的方位,并告訴記者,因該橋橫跨馬涌之上,本地人習慣稱為“馬涌橋”。
相傳該橋明朝時已有,原是木橋,后改建石橋并且經(jīng)過多次重修。橋面中間有斑駁的“匯津”二字,橋下豎立了數(shù)塊碑石,分別是《禁占官涌碑記》石碑、并無年款的“橋神”碑,與橋基礎煉成一體,旁有榕樹蔥蔥。
“保留有石碑的古橋非常少!标慀欌x介紹道!督脊儆勘洝肥蔀榱搜芯壳叭松畹闹匾∮,銘文大意是官府告誡河涌兩旁竹木杉店要保持河道暢通,不準在河床、河堤打樁,不準將雜物拋棄于河涌內(nèi)。據(jù)說該處明清期間已成竹林集市,上世紀30年代,馬涌直街一帶仍有許多竹木貨棧、長生(棺材)店。
如今,匯津橋仍然是兩岸居民來往必經(jīng)的橋梁,清晨趕集的大叔、晌午買菜歸來的市民、傍晚接送幼兒園孩子放學的母親,在橋上來來往往。87歲伯伯告訴記者,這座橋人氣十足,北起馬涌直街,雜貨林立,生活便利;南接西華北直街,有大型商業(yè)中心和幼兒園,兩岸景觀各不同。
越秀古橋:
藏于東濠涌高架橋下
東濠涌是廣州最后一條保存下來的護城河。如今的人們徜徉在東濠涌邊,水質清澈,小魚暢游,不僅能看到還原的歷史五橋,也能看到七座更具新時代風情的小橋:三壽橋、榮華橋、白云橋、永安橋、永曜橋和東堤橋。
歷史五橋是哪五橋呢?據(jù)《整理東濠下游碑記》記載,1932年7月廣州遭受百年未見的暴雨,東濠上游山洪暴發(fā),小北地區(qū)水災情況最為嚴重。次年秋天又遭水患,給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為了緩解水情,當時的政府籌款修治東濠。工程從1933年10月開始,1934年秋完成,加寬和疏通了從竺橫沙到雙眼橋3000米長的東濠,并采用了分級跌流的方式來平緩流水,還在東濠旁邊修筑了人行路,潼關閘口增設活閘。東濠上原有的竺橫沙橋、小東門橋、東華路橋、大東門橋、越秀橋五座橋,因為橋孔狹小,不宜泄洪,所以重修,F(xiàn)在除了位于最北端的越秀橋,其余四座橋已蹤跡難尋。
如今的越秀古橋,舊貌猶存,位于越秀北路和東風路的交界處,東濠涌之上,隱身于高架橋之下,成為整治后美麗東濠涌的一道質樸風景。
云桂橋:新建竹園伴四百年古橋
擁有400多年歷史的“云桂橋”,是廣州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橋之一,如今成了公園內(nèi)的一處景點,毗鄰“花洲古渡”的遺址所在地。
云桂橋為明代與海瑞齊名的清官何維柏始建,1911年河南士紳集資重建。何維柏(1510年~1587年)生于廣東南?h。25歲中進士,歷任浙江道御史及福建巡按,為官正直清廉。明嘉靖廿四年,因彈劾奸相下獄,震動朝野,被削職為民,罷官歸故里。
何維柏歸穗后隱居南郊二十多年,潛心著述,并在廣州河南小港開設“天山書院”,聚眾講學。為方便行人往來,乃出資在小港涌建橋,俗稱“小港橋”。他的學生半數(shù)中舉人,十余人中進士,鄉(xiāng)人在小港橋頭建“云桂發(fā)祥”牌坊以紀念何維柏的功績,從此石橋也稱“云桂橋”。
清代中葉,此一帶遍植梅桃,是詩人雅士探梅賞桃勝地,云桂橋上留下了詩作無數(shù)。如今,云桂橋旁新建竹園,竹林清幽,有竹類100多個品種,3000多叢,優(yōu)雅挺秀,與古橋相伴。
古橋挖掘:部分殘垣斷壁存留在博物館等地
一些古橋的殘垣斷壁,時常是文化研究者的“至寶”。清代地圖上的狀元橋,如今已經(jīng)不存在了,遺留下來的碑刻存留在廣州市博物館。而流傳已久的“流花古橋”,如今也只剩下石刻。
陳鴻鈞對這兩座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介紹,狀元橋的來歷,有稱最早是宋代李昴英為紀念唐代狀元莫宣卿而建,或謂明代為紀念狀元倫文敘而建,但是由于無可考證,因此不得確信。查閱廣州歷代方志地圖可以發(fā)現(xiàn),直至清道光《南?h志》之《縣治附省全圖》始標注有“狀元橋”,此后地圖多有之。從當時的資料記錄可以發(fā)現(xiàn),清代的狀元橋位置大致在今小北路與法政路交界處,支涌渠從粵秀山自西向東過狀元橋、繞五桂廟,流經(jīng)市井作坊,最后注入東濠!爱敃r的景觀必定很美!标慀欌x感嘆。如今,狀元橋消失無蹤,獨留下了一塊“狀元橋”石額,為楷書體。
“流花橋的背后,有一個非常詩意的故事!标慀欌x介紹。該橋始建于南漢為皇室離宮別苑之一,相傳宮女們晨起梳妝時,擲隔夜殘花于水中,如落英繽紛,漂浮經(jīng)此橋下,因名“流花橋”。上世紀70年代,橋下的司馬涌改為暗渠,昔日逝水流花于橋下的景致不復存在,墩基埋沒于地下,只留下了清代重新的橋面,刻有行書“流花古橋”四字。為了親眼看一下這四字,不少市民曾前往尋蹤。陳鴻鈞介紹,當年此橋的確切位置,應該是在今廣州流花路北側、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的東邊。
小知識:橋名有講究 或有寓意或取地標
在目前尚有記錄的古橋中,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橋名的取用,有一定的規(guī)律。
陳鴻鈞介紹,古人取橋名喜歡吉祥的寓意,有的是寄寓平安福氣,如今在芳村的通福橋,過去是“省佛通衢”,橋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至今堅固如初。該橋的欄桿只是高出橋面十五厘米左右的石條,幾百年來,從未有人在橋上失足跌下水,應了橋名“通福”的好寓意。
有的是希望科舉高中,如狀元橋、毓靈橋。其中毓靈橋如今在芳村大沖口,建于清中葉,地屬鐘秀鄉(xiāng),取其“鐘靈毓秀”之意。相傳舊俗認為此橋有靈氣,凡中舉人、進士的士子,都要乘船經(jīng)此橋下,鄉(xiāng)人龍船競渡也以此為終點。
也有橋名是根據(jù)附近的地標而起。查閱清代地圖發(fā)現(xiàn),小南門城門對出的橋為“小南橋”、狀元坊一帶太平門城門外有“太平橋”。此外,橋名也有雅致和通俗的稱謂,如明月橋、清風橋等,而民間通俗的叫法習慣以橋的形象命名,如有五個橋孔的通福橋被稱為“五眼橋”。
專家:古橋刻畫廣州水城的文化記憶
“橋文化包羅萬象,蘊含著人文、民俗,是廣府文化一份珍貴的記憶。”陳鴻鈞指出。嶺南地區(qū)氣候濕潤,水網(wǎng)發(fā)達。在唐代,廣州已經(jīng)是“千曲萬家開”的大城。宋代開設興建渠道,如遍布城內(nèi)的六脈渠。明清時期,廣州河道縱橫,綠溪如網(wǎng),儼然一幅“春城三百七十橋,夾岸朱樓隔柳條”的畫卷。
晚清時期橋梁之多可在地圖上得到印證,而古橋多消失在兩個時期,一是上世紀初期開辟馬路,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整治市內(nèi)濠涌。如今,存留的一部分古橋散落在鬧市中心,獨辟一角,依然維持著古韻古色;或遍布村落里,尚不為人知。相比規(guī)模較大的石橋,不少用數(shù)條花崗巖條石砌成的簡易小橋,仍是偏遠地區(qū)村民日常使用的工具。
歲月流轉,跨江大橋亦順應而生,如海珠橋(1929年始建)、珠江大橋(1958年建)、人民橋(1965年建)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動工修建的多座跨江大橋,氣勢磅礴,貫通兩岸。
知多D
廣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榮”,是一座“河道如港、水系成網(wǎng)”的水城,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淀留下了眾多的水遺跡“河、涌、濠、渠”,豐富的水資源及悠久的水事實踐使廣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水文化。
河:較大水道的統(tǒng)稱,是指陸地表面成線形的自動流動的水體。
涌:具有鮮明的廣州特色,指天然形成的水道,比河流水量小。同時也是指受潮汐影響的河口,潮退時,河水由涌流進海里;潮漲時,海水倒灌入河內(nèi)。
濠:護城河,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huán)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筑的河,具有防御作用。
渠:人工開鑿的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