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東為記者清唱花兒
央廣網海原4月13日消息(記者許新霞 實習生徐升 穆苗苗)“白牡丹白得耀人呢,紅牡丹紅得破呢......”一首寧夏花兒《山牡丹》從寧夏海原縣牌路山下一路撒著歡兒“竄”到山頂,回聲落在了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余音未盡。
西北山里的春風不比江南,鉆進衣服里,透心的涼?梢轮鴨伪〉鸟R漢東卻說,不冷。一唱起花兒,馬漢東的心總是熱的。
馬漢東,土生土長的海原縣人,被譽為“花兒王子”的他今年五十四歲,清瘦,開朗、健談。2006年,寧夏花兒藝術被列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漢東成了花兒藝術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唱起花兒,馬漢東,這個山區(qū)漢子整個人感覺都鮮活了起來,眼睛炯炯有神,表情跟著曲調歌詞走。
花兒是廣泛流傳于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的一種民歌,多傳唱于回族群眾中,其音樂風格高亢、婉轉、悠揚。
不用專門作詞、作曲,張口就來。千百年來,傳唱于黃土高原上的花兒,浸潤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北人。1982年,原本在家務農的馬漢東因為在第一屆西北農民花兒演唱會上摘得金獎,從此走上舞臺。1993年,被正式選調到海原縣文化館工作。從此,花兒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作為花兒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希望與更多的人分享花兒,讓花兒能真正開出“鮮艷的花朵”。
“花兒本身就是心上的話,想說啥你就唱啥。用花兒的方式都可以表達。唱花兒有時侯能解悶,有時侯能取樂,有時侯還讓人有些事想不開的,唱唱花兒,放松放松。”
在馬漢東看來,花兒是有生命的。當記者質疑花兒似乎只有一個曲調時,他立馬分別用長、短調現場唱起了不同情緒的花兒,對這種誤解進行反駁。
生命因為有了花兒而多了一份色彩,也多了一份責任。他說,“過去光知道唱花兒,現在唱花兒要對得起花兒。還要真正地知道什么叫作花兒。讓花兒要走出我們的海原、走出我們寧夏、走出中國,走向國際。”
因為方言和地域的局限性,使得寧夏花兒的傳承面臨困境。馬漢東有心要看好花兒的“門”,但是面對為數不多前來學習花兒的人,他深深地為花兒的傳承而擔憂。
這位“花兒王子”現在唱起花兒已經不再固守傳統(tǒng),他開始盡量讓唱詞向普通話上靠,因為他覺得,要讓花兒象信天游一樣,一唱別人就聽得懂。只有讓別人聽懂才能學唱,才能便于花兒發(fā)揚光大!安荒艽谝粋地方吊死,花兒也有改編的,也有新編的,不管咋樣,要越編越讓人聽得懂。”
“哎嗨喲……上去那個高山望平了川,望平了川,平川里有一對牡丹……”
一曲花兒,一份情義!花兒本就是心上的話……